5月23日上午,“河海大讲堂”2024年第4期特邀报告在环球360管理系统入口港航楼305会议室举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朱立新研究员作了题为“如何做好工程教育认证”的专题讲座。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尚毅,教务处处长郑丹,我院党委书记叶四桥、正处级组织员兼纪委书记吴莉、副书记刘君、副院长汪承志及岩土与地质工程系师生出席了讲座。
讲座由张尚毅副校长主持。张尚毅副校长介绍朱立新研究员不仅在地质化探领域做出了突出成就与卓越贡献,同时作为我国地质类专业认证委员会副主任,在指导地质类专业建设、工程专业认证方面也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朱立新研究员从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概述、地质类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自评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自评报告具体撰写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目的是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实现我国本科工程教育专业国际互认,同时可使我国本科教育更加规范化,为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奠定了基础。通过专业认证,对优化、提升工程教育,实现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同国际互认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有40所高校的80个专业开展了地质类专业认证。
朱立新研究员指出,专业认证主要考查学生、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持续改进、支持条件等6个方面。顺利通过专业认证,需要详细做好“说、做、证”三件事。首先,需要“说”明学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国际认证标准;其次,在培养目标制定后,在培养环节中如何“做”,才能实现培养目标;最后,在专业认证过程中,需要提供充分、具体的“证”据,才能说明落实了培养目标。同时,朱立新研究员也指出,人才培养、专业认证,并非专业、学院个别老师的责任,而应该是专业、学院所有老师的责任。只有所有老师认真落实培养计划,完成培养目标,才能实现专业认证的目的。
最后,朱立新研究员强调了要正确理解专业认证。一、与本科评估不同,“认证标准”是专业教育质量起码应该达到的要求,即基本要求。“专业认证”的通过,只能说明教育质量达到了认证标准。二、持续改进,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才是专业认证的核心。各学校通过基本质量的认证以后,不能满足于认证标准的要求,要更上一层楼,努力创造更优秀的教育质量。三、专业认证既要确保工程教育质量,又要有利于办学的个性化。在保证工科专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挥优势,形成各自特色,避免走向办学标准化的歧路。
专家简介:朱立新,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国际合作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卓越人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主持完成国家或部级科研项目近40余项;主编科研成果报告20余份;出版专著和主编论文集8部;在国内外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4项。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中央国家工委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百优青年荣誉称号;1995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一金锤奖;1996年入选首批地质矿产部百名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8年被确定为中组部直接联系专家;1999年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杰出青年称号;2015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现兼任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地质类专业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地质学报》英文版、《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等多种刊物编委会的副主任和委员,吉林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科技发展战略顾问。